资料介绍
與魔鬼交手160,000次的傳奇人物現身說法「光看瞳孔的位置,我就知道附身的魔鬼類型!」
哪種人最容易被魔鬼附身?
如何分辨是被附身還是心理問題?驅魔過程中魔鬼會有什麼反應?如何為邪魔作祟的房屋驅魔?
本書以神學法典為依據,透過作者的第一手經驗與各種實例詳實說明驅魔的基本知識與要素、邪魔的習性、附魔的原因和反應帶領讀者體驗一個專業驅魔師的所見、所為。
在臺灣所見有關「驅魔師」的專著,類似加俾額爾,阿摩特神父的這部大作,在當前「通靈少女」的氣氛猶熱之際,確實值得整個社會多加省思,尤其是宗教界與科學界。這種宗教行內人的「真實自述」能夠提醒我們的,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下,我們也擁有相似的寶貴經驗,為什麼只能出之以影視媒體方式,而短暫引起社會轟動後,這樣的傳播效應一過又再默然以對!我們是否也能像天主教神父那樣擁有良好的條件,在宗教與科學間作為身心療癒的媒介。將這本書視為他山之鑑,到底有哪些是國內同行所欠缺的?
首先值得關注的就是驅魔條件,既有驅魔師也有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,三種人能夠同時在場,目的就是增加判斷的可信性:被療癒者到底是精神官能症,抑或真正是魔鬼附身?所謂的附魔現象在臺灣並不陌生,只是所用的名詞比較通俗化在地化,諸如「卡著陰」或「陰魂附體」之類。問題在碰到這種情況後,到底找誰化解?如何作正確的判斷?類似在附魔或精障間難以確定,這樣的問題始終存在,卻缺少能像教廷所傳續的機制。只有集合三種專長者共同判斷,既可避免延誤進行驅魔,同樣也可免於延誤送醫,關鍵就在如何判斷始可令人信服?本書所提供的寶貴經驗,就是如何才能具有說服力,就像所自述的一個場景:在驅魔時有醫生在場觀察,當場所感受到的驅魔氣氣,就是這些被認為難以置信的現象,既可經得起學術觀察也可筆錄成書。
本書具有說服力的另一個條件,就是教義和實踐具有經典的依據,但書中仍然一再呼籲:天主教內部出現驅魔人才匱乏的問題!雖則並不缺少^驅邪禮典》的規範,教廷內部也仍然支持而得以代代傳承,但事實就是亟需面對當前的時代氣氛:物質主義、科學主義!
從這樣的憂慮反觀臺灣社會,其形勢更加嚴峻,民間所能遵循的只有傳統的社會文灣化機制,就像支持通靈少女的只是不起眼的廟宇,私下求助者在缺少制度化的協助機制下,只是「有人報就來試試看」!縱使也有基金會支持的驅魔機制,卻總是採取低調、低姿勢。這種情況下的身心療癒,到底存在什麼道理?為什麼不能有更公開的療癒機制?許多求助者通常在求醫無門的困境下,才不得不接受事實而輾轉引介!仔細関讀本書後,難免會羨慕肯迪度神父的傳承系譜,如此分明而傳承有譜,然則臺灣、華人世界又是如何?
真正瞭解國內真實狀況的人便會知道,其實國內並不缺少性質相近的「驅魔師」,而且始終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;其中少數也會與醫界、學術界持續合作,所累積的都是良好的驅魔個案。唯相較於梵蒂岡的首席驅魔師,顯然較少公開著書而僅默默行善;否則就像部分的影視媒體,透過靈異節目或影片來傳播聳動的驅魔事件,因而引起廣告單位時加關注!
造成此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社會風氣的自我戒嚴狀態,尤其面對當前的科學主義或理性主義,這種情況較諸本書所抗辯的,其實更加嚴属而冷酷!使得真正幫人化解的總是盡量低調。其實這些經驗所呈現的附魔現象,就像天主教《驅魔師》的臺灣版,其中的相似性讓人驚訝!本來這是一個極佳的比較宗教課題,東方之人與西方之人面對此一神秘經驗,既有心同理同處就可進行比較,儘管宗教有別:一為制度化宗教、一為綜攝性宗教;唯其可貴的經驗與解除的智慧,幾可證明此乃普世共同的議題。
臺灣可以自豪的就是解嚴後的宗教自由,實可作為華人世界的文化實驗島,不管是媒體所作的通俗性傳播,抑或可以提供學院進行學理的探討,所提供的乃是豐富的附魔解除經驗,較諸基督宗教,其方式頗為多元。我們所欠缺的是社會機制,尚未擁有像
《驅魔師》一書的理想條件:組合驅魔師、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於一;同樣的,這種既關嚴肅又耐讀的著作,目前公開刊布的也較為缺乏。
臺灣社會在宗教上既已多元化,期待本書出版之後,能適時激發在地驅魔師也有機會公開其驅魔的經驗,就像本書一樣能與社會分享。相信經由臺灣版和西方版的對話後,其心同理同處必有許多可以交流的經驗,既可滿足社會的窺密與好奇心理,而真正的正面意義,就是藉此累積不同民族的驅魔經驗,如此提昇解除身心療癒的化解之道,應該是精神困擾者的一大福音吧!
资料截图
资料目录
- 加俾额尔阿摩特【驱魔师1:梵蒂冈首席驱魔师的真实自述】繁体竖版黑白扫描.pdf